“像流水和疾风一样”
——聆听98岁老兵赵清良的抗战故事
■魏联军 胡振芳 李 征
翻看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战史,太行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有力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穿越岁月长河,赵清良——一位当年在太行山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年轻战士,如今已是年近期颐的老人。
前不久,笔者来到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拜访98岁的赵清良。老人精神矍铄,忆及往事思路清晰。
谈及与战友们“像流水和疾风一样”驰骋敌后战场的往事,赵清良反复提到一个词——“打圈”。他的抗战故事,就从“打圈”说起。
图①:赵清良1955年留影。
图②: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赵清良(右一)与战友合影。
图③:20世纪50年代,赵清良(后排左一)与战友合影。
图④:赵清良近照。
(受访者供图)
跟着八路军,“打圈”太行山
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也曾是一座苦难的山。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邯郸山底村,是赵清良魂牵梦萦的故土。在老人的童年记忆里,那里有淳朴的乡风、清贫的生活,也有屈辱的血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侵占邯郸,到处烧杀抢掠。一时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疮痍满目,“村村断壁残垣,户户哭声相闻”。
日子,在苦难中一天天熬过去。1939年冬的一个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清良,突然被刺耳的哨声和重重的踹门声惊醒。为查出“与抗日武装有联系的人”,日寇将全村老少集中到村头空地上,逐个盘问。
“我的三叔和三婶仅仅因为长期在外地务工,口音和村里人有些差异,就被日军怀疑是抗日分子,残忍地杀害了。”赵清良当时只有12岁,亲人被害时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要不是父亲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真想扑上去和鬼子拼命!”
更漫长的煎熬,还在后面。山底村所在乡镇盛产煤,为掠夺资源“以战养战”,日军在山底村附近挖了一条40公里长的封锁沟,沿沟修建多个炮楼。在日军明晃晃刺刀的逼迫下,赵清良和村里的年轻人去挖壕沟、修炮楼。“我们给鬼子当劳工,鬼子却加倍奴役我们……”愤怒的赵清良下定决心奋起抵抗,誓死不当亡国奴。
1942年9月,15岁的赵清良和村里10多个年轻人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太行军区五分区某团七连的一名战士。因为“反应快、跑得快”,参军后没几天,赵清良被选中担任通信员。
“当时,因为鬼子封锁,部队供应跟不上,装备非常落后。”赵清良回忆起入伍之初的情景,“我们一天吃两顿饭,填不饱肚子就用马吃的黑豆或者野菜充饥。参军半年后,我才有了一身粗布新军装,整个连队也没几杆好枪。”
赵清良参军前不认得多少字,刚入伍时不了解什么是游击战,也不完全理解敌后作战的意义。他印象最深的是,作战时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常常脚不沾地,在太行山里“打圈”跑,寻找机会袭扰敌人。
赵清良后来得知,“打圈”是我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听说当地有个叫“朱聋子”的土匪,善于同国民党军队“打圈”周旋,便创造性地提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的游击战术,后来形成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赵清良跑过的路、打过的“圈”,比战友们还要多一些。作为通信员,他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任务,“有时连队兵力分散,要跑几十里路去传达通知”。
那段岁月虽然很苦很累很难,但赵清良劲头十足。在不断的学习和战斗中,他对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游击战的威力有了切身的体会,总觉得心里特别有盼头:“只要听党的话,紧跟队伍走,就能打败日本鬼子!”
地下藏“神兵”,出奇胜敌人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和家里的晚辈讲起抗战故事时,赵清良常常会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地道战》。
歌声飘过,一幅幅饱蘸鲜血与硝烟绘就的战斗画面,在风雷激荡的历史深处徐徐显影。
“神兵千百万”,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自普通老百姓。2020年,随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军民在这座“地下长城”中英勇战斗的故事。
赵清良告诉笔者,山底村的这座“地下长城”,犹如一条抵御外侮的历史隧道: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村民们奋起抵抗,在村中挖出一个个“抗金洞”。1942年,面对日寇残酷的“清乡”“扫荡”,乡亲们在原有的“抗金洞”基础上,挖出了总长15.6公里、户户相通的抗日地道网。
“我们村虽然不大,但处在敌占区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拉锯争夺点上,相当于晋冀鲁豫边区在抗日前沿的一道屏障。”赵清良回忆,有一年秋天,上级单位的几位领导同志秘密驻扎在山底村,日寇得知消息后,纠集大量兵力向村子涌来。
赵清良所在部队立即前出支援,先于敌人抵达山底村。那天,赵清良在村口哨位执行警戒任务。发现敌人行踪后,他悄悄爬上瞭望塔,通过挥动旗子发出一连串紧急信号。大家看到信号后立即相互传达,官兵拿起武器准备战斗,乡亲们躲进地道。
等到敌人全部进村,隐蔽在暗堡、树洞、房顶的八路军官兵和民兵突然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除部分残兵仓皇逃窜外,大部分敌人被歼灭。
“当年,我们依托山底村的地道,粉碎了鬼子几十次‘扫荡’。”赵清良告诉笔者,抗战时期,山底村地道在保护军民安全、扩大抗日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底村也被评为“抗日模范村”。
“要是没有乡亲们的帮助,我们打起游击战来是很难的。他们虽然手无寸铁,但内心十分坚定,不仅给我们提供粮食,敌人审查时还帮我们隐瞒身份。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支援我们……”回忆那段经历,赵清良十分感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赵清良看来,正是在人民群众这座“大山”的支持下,他们才能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像流水和疾风一样”歼灭敌人。
“铁脚”追穷寇,歼敌真解气
当时间来到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新阶段。翻看赵清良的档案材料,履历表上的记载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1944年参加林西战斗,担任攻击;同年参加水林之战,担任追击……
采访中,赵清良说起水林之战的经过。当时,赵清良随太行军区五分区、七分区主力向水林公路(河南安阳水冶镇至林县的公路)沿线发起攻势。在数天的长途奔袭中,赵清良和战友们英勇作战,攻克沿线一个个据点,歼灭日伪军900余人。战斗中,赵清良勇敢对敌,缴获轻机枪1挺,被团里评为“战斗模范”。不久后,他光荣入党。
“那两年的仗打得真解气、真痛快,一个昼夜走100多里路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走着走着睡着了,摔进路边的沟里。”说起那段“铁脚”追穷寇的战斗岁月,赵清良直言自己身体虽然疲惫,但精神上非常兴奋,一心想着走快一点,到前线多杀鬼子。
1945年,赵清良和战友们终于迎来抗战胜利。此后,凭着一副“铁脚板”,赵清良继续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保家卫国。
走下战场,赵清良与在朝鲜战场结识的志愿军话务员朱梅贞喜结连理,生育一对儿女。他给儿女取名“赵继”“赵承”,寓意“继承好军队的光荣传统”。儿子赵继长大后继承“父业”,投身军旅。
赵清良的女儿赵承幽默地告诉笔者,父亲一辈子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对走路情有独钟,几乎每天早晚都要出去“打圈”,散步锻炼。
“这是父亲当年在太行山打游击时就养成的习惯。”赵承笑着说。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