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军休干部何光顺——
“医”心向党 冲锋不止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陈 涵
夏日午后,春城昆明,碧空如洗。
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年近古稀的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军休干部何光顺,目光紧紧“黏”在电脑屏幕上,正在整理党支部建设资料。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动,速度不输年轻人。
2017年以来,何光顺一直担任五华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金顶山服务站第六党支部书记。8年来,这位患有哮喘、“几乎24小时依赖制氧设备呼吸”的老军医,不顾疾病折磨,为党支部建设不遗余力,为服务支部老干部倾注大量心血,广受身边同志赞誉。2023年,金顶山服务站第六党支部被昆明市委组织部评为“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
退休了,原本可以颐养天年,是什么让何光顺步履不停?哮喘病重,原本可以安心休养,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倾情奉献?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心头的一个个问号,渐渐被拉直。
1972年,何光顺从家乡四川乐山参军入伍,成为原昆明军区某师一名卫生员。对于这个出身贫寒的年轻战士而言,能在这个岗位工作,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学好医术,既能为战友们服务、在军营建功立业,又能为多病的母亲和缺医少药的乡亲们解除病痛。”
抱着这样的朴素想法,担任卫生员的日子里,何光顺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掌握救护技能,尽心尽力服务战友。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原昆明军区军医学校,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那时候学校实行‘开门办学’,教学中非常注重实践。白天,我们到驻地医院实习,接触各类病例,晚上回校再对照书本消化理论,一步一个脚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治病救人的真本事。”何光顺回忆。
从军校毕业后,何光顺被分配到陆军某部。在作战一线救治战友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军医”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救治的官兵都很年轻,他们中有不少人伤势很重,但非常坚强。有的战友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艰难地举起右手,向我敬军礼表达谢意;有的战友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想要重返一线,继续参加战斗……”何光顺觉得,自己“每治愈一名战士,就是守住了一寸阵地”。每当有官兵痊愈归队,他的心中都充满胜利的喜悦,感觉自己打赢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向战为战,军医本色;时光流转,初心不改。
1985年,何光顺调至云南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工作。此后十几年,他带着医药箱走遍云南边防线上的一个个哨卡,为边防官兵送医送药,普及卫生知识,“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奔波在边防线上”。
“边防很美,也很苦。看着战友们无怨无悔戍守在那里,我想多跑一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何光顺告诉记者,退休后,他还和许多当年在边防线上结识的战友保持联系。
2017年,何光顺所在党支部换届选举,他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正当他踌躇满志想为大家做点事时,一场变故不期而至——他患上严重的哮喘,“每次爬楼都像在爬山”。
然而,何光顺还是义无反顾扛起这副担子。“我们支部有50多名党员,其中有40多人曾浴血疆场,我打心底敬重他们。”在何光顺看来,把党支部建设好,把老干部服务好,是他应该做的事。
2022年初,第六党支部的每名老干部,都收到何光顺精心设计的“爱心卡包”。卡包里有云南省各三甲医院急诊科的联系方式,以及一个急救药盒。
“那年我突发心绞痛,家人都不在身边。幸亏何书记给的急救药盒里有应对心绞痛的药,我及时吃了下去。没有那几粒药,后果真不敢想。”老干部杨修平说。
“每年我们完成健康体检后,何书记还会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军医,为大家提供医疗指导,从指标分析到后续检查建议,细致入微。”一位老干部说。
“不只是健康保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何书记都想得很周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方便老干部使用智能手机,何光顺特意制作了一本操作手册,内容涉及利用手机进行医保查询、预约挂号、话费充值、出行导航等内容,方便老干部的生活。
何光顺的付出,悄然凝聚着党支部的每名成员。这些年,党支部成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平时,很多党员自发捐资助学,共计捐款近80万元。
这次接受采访,何光顺和平时一样戴着呼吸面罩,氧气瓶摆在一旁。“这么多年,您一直依靠这些设备,工作中能熬得住吗?”结束采访前,听着何光顺重重的呼吸声,记者不禁问道。
“会不太舒服,但习惯就好了。”何光顺平和的语气,让人很难想象,他这些年曾数次住进医院,两次接到“病危通知”。
“我热爱党支部的工作,只要在支部一天,我就要干好一天,我能做的事,还多着呢!”何光顺说。